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

美感教育課程案例分享--自然參數

 


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劃的【美感體驗課程-質感採集】計畫於109學年度在全台灣10所國民小學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,本計畫透過邀請建築師、設計師等業師,為國小生量身打造全新的美感課程(recipe),並以媒介業師進國小示範課程的方式,讓孩子們藉由眼睛觀察與辨識,運用工具組織與製作,建立母語般自然浸潤的整合美感經驗,創造扎根於內心的美感基因,成為與生活密不可分的「美感母語」,並再逐步推動,與全國各地的學校教師分享。

日常環境的數學規則:「自然參數」課程

陽明交通建築研究所何震寰老師開發的「自然參數」,是我們計畫推動的第二組美感體驗課程,同樣有日常觀察、數位操作、創作詮釋的三階段過程。

首先,我們看到校園中的植物,觀察葉片、花朵、葉脈、分枝等的排列秩序,以拍照、繪圖、拓印等方式紀錄,是自然科學的觀察,也是幾何邏輯的規則呈現。接著進入 Rhino 3D+Grasshopper 數位模型與視覺化程式介面,利用預先建立的簡單程序,操作基礎的多邊形、角錐、球體等等基本幾何,讓學童們看到自然之後的數學秩序:利用簡單的算術程序,也能衍生豐富的有機形體。最後,軟體操作的結果,能與事前觀察採集的植物紀錄做對比,也可延伸使用雷射切割、3D 列印等等技術,將參數幾何的呈現實體成型,體驗數位環境中的虛實生產。

典型的認識環境課程,常常開始於辨識,教導各處所見的物件名稱,但感知也往往停留在此。在「自然參數」課程,我們引導學生看到名稱後的下一層意義:不只是知道這是哪一種植物,也能閱讀到有機生長的幾何構成與內在秩序。這些觀察的濾鏡,帶來辨識之外的美感認知,方能進一步轉為衍生操作的出發。

案例分享

沒有留言: